「全民三動」是地壺球共融體育的基礎。共融體育,傷健共融,適合男女老幼的體育運動。不分年齡,性別,能力,都可以一齊玩和進行比賽。地壺球如何通過「全民三動」達致共融?
如何達致「全民」?
- 簡單賽例,容易上手,開始學習已可投入比賽。
- 不同發球方式: 可以跪、坐在椅子上、在輪椅用推杆、在輪椅用滑板、坐在地上、站立姿勢用推杆。
- 三個發球點容納不同能力、年齡人士在同一條賽道比賽。
- 共融團隊可以由不同能力、年齡、性別的人士組成。而共融隊伍可互相對賽。
- 設備便攜,易於安裝。主要器材包括地壺球、賽道、刷子/推桿和計分板。
- 場地要求簡單,平滑的地面可容納賽道便可。
- 定期地壺球比賽促進練習,提高水平。
- 攜手邁向共融願景和精神。
什麼是「三動」?
- 動手: 掌握線路和力度的技術。
- 動腦: 思考策略,靈活變通。
- 動心: 投入同心,互相合作。
地壺球在共融的定位
地壺球朝著社會共融的方向前進。「香港地壺球協會」創造了三項聯合國 SDG 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) 「可持續發展目標」世界紀錄,支持目標10: 減少不平等:
- 最共融地壺球活動由10種殘疾人士參與 (25 – 26/6/2022)
- 首次同時在兩個城市舉辦新興體育賽事(29/10/2022)
- 首次線上雙城地壺球賽事 (29/10/ 2022)
世界文獻呈現兩個社會共融模型:
- Simplican’s (2015) Model of social inclusion 主張社會共融不僅是個人問題,也是公民權利、平等和經濟的問題。 該模型側重於兩個領域:人際關係和社區參與。在人際關係領域上,地壺球達致共融。不同能力、年齡、性別的人士一齊參與,主動一齊練習和參加比賽。國際交流在疫情後已經陸續恢復。在社區參與領域也達致共融,地壺球在主流環境中發展這非接觸式體育運動,發揮共融精神。
- De Luca’s (2013) Framework of inclusivity概述四個共融概念:規範性、綜合性、對話性和越界性。地壺球的發展正在接近「越界性」這境界,沒有主導群體,自然地由不同年齡、性別和能力的人一齊參與,互相對賽。
世上沒有標準或單一的方案促進社會共融。 然而,地壺球是其中一種方案。 如果能發展其他共融體育運動,可供更多選擇。 然後可以建立世界共融體育運動聯會,促進共享發展共融的經驗。在宏觀層面上,體育可以作為一種促進共融的工具。 聯合國認識到體育在其《改變我們的世界: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》中的作用:“我們認識到體育在促進互相包容和尊重,賦予婦女和年輕人、個人和社區權力以及健康、教育和社會包容目標。” (聯合國,2015 年)。 港府亦致力為殘疾人士、少數族裔、內地新來港人士及弱勢社群提供教育、民生及社區資源等方面的社會共融(香港政府,2022)。共融體育運動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